“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一篇《出师表》使得诸葛亮“智圣、忠臣”的美名深入人心,名垂千古。
如今,围绕诸葛亮故里、故居、躬耕地的现代经济故事的演绎,也如八阵图一般,扑朔迷离,异象环生,具体涉及河南南阳、湖北襄樊(古襄阳所在地)和山东临沂三地。而且,此乃名人故里之争中惟一一桩持续数百年的历史旧案,从大清国一直到现在,三地越争越复杂微妙,旁观者越看越疑惑丛生。
湖北襄樊、河南南阳两地全力争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上可追溯数百年。
清道光年间,籍属湖北宜昌的顾嘉蘅到南阳就任知府,其时,襄阳人和南阳人打官司争抢诸葛亮,顾知府既不便得罪襄阳,又不愿触怒南阳,情急之下,满头大汗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置于武侯祠。但顾知府和稀泥并未消融纷争,反而让两地更加理直气壮地争抢诸葛亮,且“对联门”之后,两地的芥蒂越积越深。
到了1990年,中国邮政发行《三国演义》特种邮票第二组,其中有一张是“三顾茅庐”,这无意中又触动了襄樊和南阳的历史旧怨,两地激烈争夺该组邮票的首发地,“邮票门”由此爆发。国家邮票发行部门不得不让两地各自举办首发式。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重新收录已经删除十年的《隆中对》,其中加注称:“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在《出师表》中对“南阳”一词注解为:“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此举强烈刺激了南阳上下,“教材门”爆发,南阳市方面甚至举行了万人签名的抗议活动。
2008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某栏目插播了一则湖北襄樊的城市广告――“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又激起了南阳人的抗议,是为“广告门”。
南阳方面的证据很多,诸葛亮的文章中就有多处提到自己躬耕于南阳。然而襄阳方面说《出师表》一文终“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不过《出师表》一文中说指的南阳为东汉的南阳郡,非今天的南阳市,南阳郡作为帝乡,其面积远比今天的南阳要大,直到襄阳城外,所以尽管隆中就在离襄阳20里的地方,当时仍然属于南阳郡的辖地,所以诸葛亮才自称躬耕于南阳。
南阳郡和南郡、襄阳郡在汉代是由荆州刺史部辖的,东汉末年,则属于刘表的辖地。刘表当时虽然没有完全占据南阳郡,但其势力范围已伸展到了南阳郡的博望、新野一带,邓县更在其南,接近襄阳,在刘表的势力范围内。诸葛亮及其从父往依刘表,自然是居住在刘表的辖境之内。
从诸葛亮的人际交往来看,其所居亦当在襄阳附近,比如庞德公就是襄阳人,住在岘山之南,而诸葛亮的好友“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人,则是游学于荆襄的人士。
由此看来,湖北襄阳的隆中更具历史的依据,而河南南阳的隆中更具人气,受到历代文人骚客的凭吊、吟咏。但是,历史名人的故居或墓地,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是一个象征物。这如同中国各地的黄帝陵和昭君墓一样,是中国人特殊历史情结的产物,表达的都是人们对古人的崇敬和追思之情。
上一个: 诸葛亮的丑老婆黄月英三国第一丑女?
下一个: 诸葛亮的连吴抗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