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

法正带头违反法纪,为何诸葛亮却不追究呢?

作者:未知点击量:949  来源:历史知识网

导读建安十九年,刘备法正的帮助下,攻克成都,全据益州,实现了《隆中对》中“据有荆、益”的初步战略目标,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此后,踌躇满志的刘备自领益州牧,并对众将论功行赏,其中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这样,法正就从刘璋手下一名没有实权的军议校尉,一跃成为刘备集团中“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的重臣。

从怀才不遇到权倾蜀郡,法正在经历了人生过山车后,就开始彻底释放自己。

他一餐之德必报恩,睚眦之怨必报仇,在这过程中,法正由着性子擅杀了多位与他有过过节的人。

作为《蜀科》的制定者之一,法正却带头违反《蜀科》中的法纪,作威作福。他的行为激起了有识之士的愤慨,于是,就有人向诸葛亮告发法正,希望诸葛亮能够禀报刘备,治一治法正。但在此时,一向严于执法的诸葛亮,却罕见地以法正劳苦功高为由,拒绝向刘备告发法正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国志·法正传》

也就是说,在法正知法犯法公然违反《蜀科》的情况下,作为《蜀科》的主要制定者以及执行者,诸葛亮竟然无视法正的违法乱纪行为。

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对法正网开一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当时刘备集团的内部隐患说起。

明争暗斗隐患:强龙荆州派与地头蛇益州帮存在利益冲突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在拿下益州后,大业初成。此时刘备集团中名将如云,谋士如下雨,刘备的实力及个人声望均达到鼎盛状态。但是,刘备集团中也存在着隐患。那就是有两个派别同时存在:一个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另一个是以法正为首的益州(本地)帮。荆州派是刘备集团的基础,而益州帮则为刘备取益州立下汗马功劳,在战时状态,两派人马尚能一致对外,一旦外部威胁减弱,两派之间将会不可避免地爆发龙头之争,而这正是刘备所担心的。

老谋深算的刘备未雨绸缪,他任命荆州派的首领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因为刘备当时就是左将军,所以,“署左将军府事”的诸葛亮,实际上就是刘备的副手,成为刘备所倚重的“股肱”,同时,刘备又让益州帮的老大法正当蜀郡太守、封扬武将军。

表面上看,法正的职位在诸葛亮之下,但是,法正却拥有“外统都畿”的特权,即成都的守备由法正负责,另外,法正还是刘备的首席谋士,即谋主。

所以在实际上,诸葛亮法正两人是平分秋色的存在,双方谁都不敢招惹对方。综上所述,刘备通过行政手段,使诸葛亮法正两人互相牵制,从而使荆州派与益州帮处于势力均衡的状态,双方暂时相安无事。但是,一山难容二虎,刘备此举也埋下了让手下明争暗斗的隐患。

强龙与地头蛇之争:诸葛亮抢得先机

刘焉刘璋父子在治理益州时,既不勤修德政,即“德政不举”,又不严格执法,即“威刑不肃”,从而使益州法纪日益松弛,豪强、士大族们专权自恣,欺压百姓。蜀中民众对此怨声载道,民心思反。刘备在平定益州后,为了彻底扭转蜀地纲纪紊乱,吏治败坏的局面,决定制定《蜀科》,并将其作为治理蜀汉的法律依据。

为了确保《蜀科》既能兼顾到各方的利益,又能达到“法治革新”,使吏治清明的目的,刘备在选择制定《蜀科》的人选时颇费了一番思量,最终他指定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五人来“共造蜀科”。

刘备作出这一决定显示出了他深厚的政治功力。制定《蜀科》小组的人数是五人,可以确保在小组成员出现分歧时,不会出现正反方处于人数2∶2的僵持局面,从而使小组工作无法开展。事实上,刘备暗藏私心,他指定的五人小组中有三人属于荆州派,法正李严两人则属于益州帮,

也就是说,刘备已经确定了诸葛亮在小组中的核心地位。制定《蜀科》后,诸葛亮铁腕推行法治,打击之前为所欲为的士大族及豪强。如此一来,诸葛亮就动了益州帮的奶酪,益州帮当然不会甘心失去所拥有的特权以及财富,于是,益州帮就推举当时风头正劲的法正,向诸葛亮发难。

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法正以当年刘邦入关为例,批评诸葛亮的政策操之过急,并劝谏诸葛亮要“缓刑弛禁”,以避免激怒蜀中的士大族及豪强们。法正表面上是劝谏诸葛亮,实际上却是在警告诸葛亮

诸葛亮是何许人,他当然明白法正的话外之意,但同时,他也很清楚,如果此时向以法正为首的益州帮妥协,那以后就将无法再约束益州帮了。因此,诸葛亮就针锋相对,批评法正对此问题的看法过于片面,而且所引用的例子与实际情况不符,并强调乱世必须用重典的必要性,否决了法正提出的建议。

综上所述,诸葛亮刘备的精心布局下,得以成为制造《蜀科》小组的核心,从而能够按照荆州派(主要是诸葛亮)的治国思路来完成《蜀科》。而在执行环节,诸葛亮也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以法正为代表的益州帮提出的建议,坚持推行法治,从而严重地打击了蜀地的士大族及豪强势力,为荆州派上位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在刘备的支持下完胜以法正为代表的益州帮。但是,法正很快就给诸葛亮出了一道难题了。

诸葛亮选择对法正网开一面原因:符合个人以及刘备集团的利益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主公,抑其威福。”——《三国志·法正传》

刘备在拿下益州后,大封群臣,法正因为在刘备入川过程中居功至伟,被刘备封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获得了“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的显赫地位,风头一时无两。

也许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一朝得志的法正出现了举措失当的错误。作为制造《蜀科》的成员之一,法正竟然知法犯法,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解决个人恩怨:他擅自处决了多名与他有过过节的人。而当时诸葛亮正在铁腕治蜀,法正的行为无疑是直接打脸诸葛亮,看起来,蜀汉两大巨头之间的冲突已是不可避免。但出乎意料的是,诸葛亮法正的行为却视而不见,按兵不动。于是,有人就直接向诸葛亮告状,希望诸葛亮能够直接禀告刘备,以便能煞一煞法正的嚣张气焰,但诸葛亮却以“法正劳苦功高”为法正的行为进行辩护,同时拒绝向刘面揭发法正诸葛亮此举既违背了他“以法治蜀”的承诺,也与他“执法必严”的风格相悖,同时也损害了他的个人威信。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宁可损害个人威信,也要对法正网开一面呢?

一、二虎相争必有一伤:避免与法正正面交锋

如果说法正睚眦必报是真情流露,那么,劝诸葛亮刘备告发法正的人,绝对是来挖坑让诸葛亮去跳的。首先,诸葛亮虽然贵为刘备的“股肱”,但法正也是刘备的“谋主”。刘备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让诸葛亮法正两人各负责一块业务,不希望他们之间有太多的交集,当然更不希望他们起冲突。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诸葛亮打破默契,冒然向刘备告发随时跟随在刘备身边的法正刘备必然会怀疑诸葛亮这样做的动机,此时,诸葛亮就会处于吃力不讨好的境地。

其次,诸葛亮铁腕整顿吏治已经得罪了蜀中诸豪强,如果再与益州帮的领军人物法正起冲突,那么蜀中豪强可能就会揭竿而起,后果将不堪设想。诸葛亮这种级别的人,当然知道与法正起冲突的后果是什么,所以,他才选择冷处理此事。

二、稳操胜券:诸葛亮手握主动,不需主动出击

诸葛亮在制定《蜀科》过程中,凭(荆州派)人数优势压过益州帮,从而得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制定《蜀科》,而在整顿吏治的过程中,诸葛亮又霸气地否决了法正提出的建议。

这表明,当时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已经确立了对益州帮的领先优势。已经手握主动权的诸葛亮,如果选择强出头与法正硬碰硬,不仅会使刘备集团中两大派别发生内讧,而且会让刘备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最终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

在这种情况下,不采取行动才是最好的选择。

三、刘备默许了法正的行为

法正刘备手下的当红炸子鸡,而且手握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诸葛亮虽然职位比法正高,但实际上他却管不了法正刘备才是法正唯一的上司。法正的所作所为刘备也是看在眼里,但他却沉默以对。这表明刘备法正的使用是“唯才是举”,即只考虑其才能而忽略其个人品质(这与曹操贾诩的使用如出一撤)。也就是说,刘备默许了法正的擅杀行为。

因此,在明知刘备法正靠山的情况下,诸葛亮能做的就是选择性失明,对法正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了。

综上所述,法正之所以敢于以身试法,擅杀与他有过节的人,是因为他得到了刘备的默许。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了确保刘备集团的稳定,以及避免危及个人地位,只好选择对法正网开一面了。

诸葛亮是荆州派的首领,而法正则是益州帮的老大,这点诸葛亮法正刘备三个人都心知肚明。因此,刘备在确立了诸葛亮的“股肱”的地位后,又让“谋主”法正掌管蜀郡的兵权,目的就是为了让诸葛亮法正两人能够平起平坐,以平衡荆州派与益州帮的势力。

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在制定《蜀科》时确立了领先优势,随后又以《蜀科》为依据,整顿吏治,对蜀中豪强、士大夫进行打压,进一步削弱益州帮的势力。此时,法正等人虽然对诸葛亮执法过严心怀不满,但法正李严(属益州帮)均参加了制定《蜀科》的工作,因此也只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随后法正公然以身试法,擅自处决与他有过过节的人,挑战诸葛亮的权威。但诸葛亮认为法正的上司是刘备,在刘备假装视而不见的情况下,如果冒然处置法正,或向刘备告发法正,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反复权衡下,诸葛亮决定对法正网开一面。

上一个: 西汉宗室大臣刘襄简介:汉高祖刘邦长孙,齐悼惠王刘肥长子

下一个: 上古凶兽哪个实力最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