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刘禅和魏延的读者,下面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禅向邓艾投降的时候,如果魏延还活着,蜀汉还能不能延续?
魏延如果还活着,蜀汉只会加速灭亡的脚步。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绝不仅仅是军事,还有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魏延早亡,是蜀汉的幸运。
诸葛亮病逝之后,蜀汉再也没有一位集政治、经济、军事、威望于一身的人了,蜀汉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开始逐渐凸显,被压制的益州本土势力也开始抬头,蜀汉步入危机时刻。
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实则不然,诸葛亮的接班人是蒋琬。
蒋琬帮助蜀汉度过了诸葛亮死亡之后的危机,蒋琬病逝之后,姜维开始蠢蠢欲动,觉得每次出征兵马太少,希望带领大军讨伐曹魏。
不过,总是被蒋琬的接班人费祎死死地按住,每次出征都只给一万人。
费祎拒绝姜维的理由是,我们都不如丞相,我们现在还是保境安民,不要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灭魏。
然而事实上,费祎拒绝姜维大规模北伐的原因是因为蜀汉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
第一,蜀汉目前的国力已经支撑不住大规模的征战了;
第二,蜀汉内部日益激化的内部矛盾,已经让蜀汉自顾不暇了。
蜀汉一共有三大势力集团,分别是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
蜀汉的高层之中,一直都是荆州集团为主,东州集团为辅,而作为益州本土的益州集团则处于最底层。
诸葛亮在世时,益州势力尚不敢冒头,这一切得益于诸葛亮的手腕和威望。
如今诸葛亮死后,益州本土势力开始冒头,再也压不住了。
政治层面得不到突破,益州本土势力集团选择在经济层面寻找安慰。
益州本土势力集团开始了巨大的反弹。
藏匿户口、谋取土地、垄断部分行业等等。
益州本土势力集团这一做法无疑触动了蜀汉的根基,大量的本土势力集团被关押,但迎来的并不是益州本土势力低头,而是更激烈的反抗。
为了避免蜀汉从内部瓦解,蒋琬、费祎无可奈何之下,选择在蜀汉内部寻找平衡。
通过大赦天下,赋予益州本土势力集团寻找安慰。
在蒋琬和费祎主政的19年时间中,一共进行了6次大赦天下,平均三年多就大赦天下一次。
同时为了以防不测,在蒋琬执政时期,大量屯兵于成都以北,目的就是震慑益州本土势力集团。
蜀汉在这一大背景下,如果魏延还活着会怎么样呢?
魏延这人有几个特别突出的特点:
1.爱抖威风,当年在军中,除了诸葛亮之外,谁见到魏延都下意识地绕道走;(当时皆避而下之)
2.自视甚高,每次出征,都要求分兵,自己独掌一路大军。
甚至背地里对诸葛亮都时常发牢骚。(延常谓亮为怯)
如果按照正常局势发展,诸葛亮死后,魏延如果不死,大概率会成为军中的一把手,最起码也会成为军中的一方大势力。
魏延是标准的主战派和冒险者,魏延如果掌权,必然会继续挥师北伐。
魏延北伐,益州本土势力集团必然会扯大军的后腿,后方不稳,后勤自然也难以保障,一支无法保障后勤的大军,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所以,魏延和益州本土势力集团发生碰撞是必然的。
魏延自视甚高和爱抖威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蜀汉内部势力之间的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当魏延的性格碰上益州本土势力集团的巨大反弹,会是什么后果?
魏延大概会采用铁血手段,血腥镇压。
用铁血手段就可以了吗?
归根结底,蜀汉的地盘只有益州,益州真正的主人是益州本土人民。
永远是杀不光的,真要杀光了,蜀汉就只剩下光杆司令了。
蜀汉依靠的军事、经济等来源都得源于益州,在益州一旦失去了民心,对于蜀汉来说打击绝对是毁灭性的。
先不说魏延是否具有这种威望,诸葛亮可以压制,除了诸葛亮的威望之外,还因为益州本土势力集团相信诸葛亮可以打下关中,到时候给他们这些益州势力分红。
对于益州本土势力集团来说,如今诸葛亮都失败了,魏延算什么呢?现在不抓紧时间给自己争取利益,以后就什么都没了。
魏延是绝对无法处理好蜀汉内部的矛盾的。
不仅如此,魏延还很可能是蜀汉新矛盾的缔造者。
魏延是武将出身,虽然曾被刘备破格提拔做汉中太守,但政治和经济绝对不是魏延的强项。
魏延懂兵法,了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却不了解这粮草从何而来,换句话说,就是不当家不了解柴米贵。
比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魏延只想到,我用五千精兵外加五千运粮食的士兵神兵天降到长安,有一定可能会成功。
而魏延没有考虑,这一万士兵是蜀汉近十分之一的全国总兵力,一旦损失后果蜀汉是否承受得起。
当一个主帅空有能力和抱负,但其国家不具备为其抱负买单的政治条件和国力基础的时候,如果还要大举兴兵,那就是未伤敌,先伤己了。
以魏延的为人,大概率不会考虑到蜀汉的国力问题,他只会挥师北伐,完成一个军人的至高理想。
但魏延这么做,就会激化军方和政方的矛盾,蜀汉这个孱弱的国家,如何还能经得起这般折腾。
其实,从姜维的身上可以找到部分魏延的影子,可以借姜维北伐看到魏延如果不死情况下的蜀汉结果。
姜维在费祎死后,犹如脱缰的野马,再也没有人能束缚住他了,姜维开始了大规模北伐。
公元253年,姜维率数万大军出石营,粮尽而还;
公元254年,姜维率大军出陇西,带回曹魏三县居民回蜀,大胜;
公元255年,姜维出狄道,大破魏军,杀敌数万;
公元256年,姜维拜大将军,约定和胡济会军于上珪,后因胡济未到,大败而回;
公元257年,诸葛诞在淮南反叛,姜维领军数万出征,无功而返。
连续五年出征,经历两次大胜,一次大败,理论上是有功无过,但最终的结果是,引得民怨沸腾,姜维自贬赎罪以平众怒。
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
姜维北伐的时期,蜀汉内部矛盾已经经过蒋琬、董允、费祎等人调节,但姜维北伐最终还是造成了民怨沸腾。
魏延和姜维从军人的角度出发,是属于一类人,魏延不死而掌权的话,也会和姜维一样继续北伐,但造成的结果只会更差。
因为时间不对。
姜维因为是降将,且入职蜀汉不久,所以在诸葛亮死后一直没有进入蜀汉核心决策层,他一直被压制。
魏延不同,魏延虽然也是降将,但早年就跟随刘备,是“先主”老臣,且在军中又有“威望”。
魏延绝对不会等蒋琬、费祎等缓和蜀汉内部矛盾后再北伐,为了建功,继续提升自己的功绩和威望,魏延必然急于北伐。
那时候,蜀汉恐怕真的就要从内部瓦解了。
总结
蜀汉的败亡是历史车轮滚动下的必然结果,从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刘备夷陵之战战败,蜀汉就已经进入倒计时,绝非一人或几人可以改变的。
上一个: 秦二世皇帝胡亥简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