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车丞相
民族:汉
职业:丞相,田齐后裔
简述:战国时齐国宗室后裔
所处时代:汉朝
本姓:田
别名:车丞相
民族:汉
职业:丞相,田齐后裔
简述:战国时齐国宗室后裔
所处时代:汉朝
本姓:田
人物生平
平反太子
车千秋最初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的郎官。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0年),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受江充谗言陷害而败亡。过了很久,车千秋上呈事关重大的紧急情况的奏书,为刘据鸣冤,说:“儿子擅自动用父亲的军队,按罪当打板子,天子的儿子因过错杀人,算什么罪呢?臣曾经梦见一位白头发老人,告诉我该怎样定罪。”当时汉武帝已经清楚地知道刘据发兵是出于惶恐,并没有反叛的意图,看到车千秋的上书,就深有感触而醒悟过来,于是召见车千秋。车千秋上前拜见武帝,武帝见车千秋身高八尺多,体貌俊美,很喜欢他,对他说:“父子之间的事情,别人是很难说话的,祇有您明白其实不是这样。这是高庙的神灵让您来开导我,您就应当成为我的辅佐。”立即下令封车千秋为大鸿胪。
受人非议
过了几个月后,车千秋接替刘屈牦担任丞相,封为富民侯。车千秋没有别的才能经术学问,也没有什么功绩和资历,只不过凭一句话使武帝醒悟到太子死得冤枉,旬月之间就做宰相封侯,世上未曾有过。后来汉朝的使者出使匈奴,匈奴单于问他说:“听说汉朝新任命一位丞相,他因为什么得到丞相的职位呢?”使者回答说:“因为上书言事的缘故。”单于说:“假如这样,汉朝设置丞相,就是不用贤才,随便一个男子上书就能得到了。”使者回来后,向武帝汇报了单于说的话。武帝认为这个使者有辱使命,想把他交给官吏处置。过了好久,才释放了他。
劝上施恩
车千秋为人敦厚,富有智谋,在丞相的位上很称职,超过他前后的几位。车千秋刚开始主持丞相工作,看到武帝连年追究太子冤死一案,被杀和受罚的人非常多,群臣百姓都提心吊胆,车千秋想宽解皇上的思想,安慰广大吏民。于是就和御史、中二千石一起给武帝祝寿,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欣赏音乐,怡养精神,为了天下人民而自寻娱乐欢快。武帝答复说:“我不施恩德,开始于左丞相刘屈牦和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暗中谋逆作乱,巫蛊之祸殃及士大夫,我一天只吃一顿饭已经好几个月了,还听什么音乐?经常在心裹哀痛和太子战死的士大夫,已经过去的事情,也不便再追究了。虽然如此,巫蛊之祸刚发生时,诏令丞相、椒史督责郡守寻找收捕。廷尉审理,但也没听到九卿、廷尉查问出来什么。从前,江充审讯甘泉宫的人,又转到未央宫皇后住的椒房殿,以及后来公孙敬声之辈、李禹之流阴谋勾引匈奴,有关官员也没有发现什么罪证,现在丞相亲自挖掘兰台查验巫蛊,清楚地知道有巫蛊存在。直到现在还有巫师施行巫蛊妖术不止,邪贼侵身,远近都有巫师暗施巫蛊,我感到惭愧得很,还有什么值得祝寿的呢?敬谢你们的好意,我不端你们献的祝寿酒!请告知丞相、二千石官各回各的官舍。《尚书。周书。洪范》上说: ‘不要偏执,不要袒护,圣王的道坦荡无阻。不要因为这件事再上奏了。”
忠厚自洁
一年多以后,武帝病重,立钩弋夫人生的皇子为太子,命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丞相车千秋,一起接受遣诏,辅助教导幼主刘弗陵。汉武帝驾崩,昭帝刚即位时,不能处理政事,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车千秋位居丞相,忠谨敦厚而有德。每逢公卿大臣朝会,霍光就对车千秋说:“当初和您一起接受先帝遣诏,现在霍光治理内政,您治理外事,应该有什么来开导督促我,使我不要辜负了天下人民的重托。”车千秋说: “请将军多留心,就是天下极大的荣幸了。”始终不肯对霍光专权发表异议。霍光因此很看重车千秋。每次遇上吉祥嘉应出现,都褒奖赏赐丞相车千秋。直到昭帝去世,国家少事,百姓逐渐富裕充实。始元六年,昭帝韶令郡国举荐贤良、文学之士,询问他们百姓感到痛苦的事,在造时产生了盐铁之议。
车千秋做了十二年丞相,死后,谥号定侯。当初,车千秋年老,皇上优待他,朝见时。准许他乘坐小车进入宫殿,所以就号称“车丞相”。车千秋的儿子田顺继嗣为侯,官至云中郡太守,宣帝时任虎牙将军攻打匈奴,因私自增加俘虏人数冒功而获罪自杀,封国取消。
历史评价
班固《汉书》:①“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②“千秋为人敦厚有智。” ;③“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 ;④“车丞相履伊、吕之列,当轴处中,括囊不言,容身而去,彼哉!彼哉!”
余靖《读车千秋传》:“汉武好迂诞,江充专险贼。引对大台宫,君臣自相得。世乱谗人胜,奸谋多造饰。元良天下本,掘蛊遭荧惑。春坊一动摇,前星冷无色。恐为扶苏诛,掘节储君侧。屈氂亡庙谋,转战同昏蚀。臣心无以明,野死不容息。千秋初奏疏,翩翩举其直。一言能悟主,破怒成凄恻。归来及望思,层台起东域。徒步取卿相,分茅非旧德,因思壶关老,先此陈奇策。嘉言若时用,生归当有益。徙薪不蒙赏,焦头为上客。汉道用人轻,取笑羞夷狄。”
洪迈:“此二人者,可谓善处人骨肉之间,谏不费词,婉而能入者矣。”
史籍记载
《汉书·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