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朝

清代那些关于如意的事儿

作者:未知点击量:4  来源:历史知识网

image.png

在古代,“如意”的用途很广泛,它可作为防身器物,战争中也用于代麾作指挥之物,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作为吉祥之物,它在汉族民间及宫廷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常人远行前,家人或友人会送上如意,以表良好祝愿;佛僧讲经时,常用“如意”作随身携带的道具。清代,“如意”在宫廷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如皇帝登基大典上,主管礼仪的臣下必敬献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顺利;在皇帝会见外国使臣时,也要馈赠“如意”,以示缔结两国友好,国泰民安。在帝后、嫔妃的寝室中均有“如意”,以颐神养性,兆示吉安;特别是在帝后大婚,及至宫中万寿,中秋元旦时节,都需要臣下敬献数量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后平安大吉,福星高照。可见,一件小小的“如意”,是集宫廷礼仪、汉族民间往来、陈设赏玩为一体的珍贵之物。“如意”最广泛的讲法是由“笏”发展而来的,就是朝臣上朝用以记事的笔记本,为了增加美观便在上面绘上祥云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时光冉冉,许多历史上盛行的玉器饰品(包括翡翠饰品)如玉簪、玉钗、龙钩、顶戴、板指、玉带、扁方、香囊等等,在如今大众化的珠宝消费市场上已基本绝迹,只有在文物店、古玩店或古玩市场中还或许能见到这些饰物,但如意却能够穿越历史被人们接受并流传下来,受到了当代人们的普遍欣赏,成为雅俗共赏,雅俗乐用的饰品。如今在北京,广东四平、揭阳、河南南阳,镇平以及扬州等地,仍有不少玉雕工艺师运用翡翠、和田玉、独山玉等制作各种造型的如意雕件。

如意”在我国是一种代表吉祥的珍玩,多用玉、翠、檀木、竹根等制成。它的头部是心字形,曲柄有些弧度,呈弯曲状,这种造型是唐代以后才确定下来并流传至今的。自唐代以后,如意逐渐演变成了吉祥的象征物,它的造型也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如意造型的变化和发展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这个时期的如意,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而且更加注重材质的精美、工艺的精巧、纹饰的古雅。清代如意的形制十分丰富,单柄首就有葵瓣、云头、莲花、灵芝等不同样式。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的珍玩,宝座旁、寝殿中都摆设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每一件如意的工艺造型都极为精美:有珐琅如意、木镶嵌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等等。清代中后期,如意在民间也越来越普遍,逢年过节、寿诞婚嫁都用如意做礼物,贵重的如意还被用做镇宅之宝,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如意”两字,充满着人们对美好的期盼与向往。也正因为这两个字,如意成了可以随时拿来送人的礼物。史载,满洲旧俗,凡值年节,臣子们必进“如意”于朝,取“吉祥如意”之彩头。而嘉庆皇帝即位后,曾发布一道上谕,禁止王公大臣进奉“如意”。他说:“诸臣以为如意,在朕观之转不如意也。”原来,乾隆嘉庆为太子时,和珅第一个得到消息,赶紧送了一柄“如意”给嘉庆通风报信。嘉庆即位后,担心和珅将此事泄露给史官,万一载入史册,将为后人耻笑,遂下达禁奉之谕,是为釜底抽薪。而他的老爹乾隆刚刚去世,他便迫不及待地整肃和珅,不知是否与此也有关系?不过,《述庵秘录》中载:“太后帝生辰三节,王大臣督抚等例进如意(督抚现任者有此制,开缺不能)及贡物,由内务府内监等递进”,此处的“太后帝”指的是慈禧光绪。看来,嘉庆的政策并没有延续下去,他死以后,“如意”又成了必进之物。

单字解释:

上一个: 明朝的宫女有多惨

下一个: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溥侗后人现在在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