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没有发生八王议政,清朝的“八王议政”在努尔哈赤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后,皇太极建立大清国后就适时而衰落,雍正时期根本不存在八王议政,纯属小说杜撰。“议政王大臣”制度是满洲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际形成的,但是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象征着贵族政治权力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必然与皇权产生矛盾。顺治与康熙时期,由内阁处理政务,议政王大臣”制度不断削弱,而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这个制度名存实亡,所以说八王议政在雍正时还出现是不实际的。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帝取消了议政王大臣职名,自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随之消失。
努尔哈赤曾令其他四个儿子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进入中枢,即所谓“四大贝勒”,其他成年子孙辈如岳托、济尔哈朗等也随班议政。在此基础上,努尔哈赤于天命七年(1622年)建立“八贝勒”共议国政的方案,而其中的主要内容为:国主继承人由八大贝勒公推,议选“有德者”为之。不得以豪强专断之人为国主,奖惩、任免等大事须八王共议,国主亦不得一意孤行;贝勒享有“八分”特权并与新国主并肩同坐、共受群臣朝拜的地位。努尔哈赤开创的“八王议政”,和蒙古人的“布里尔泰会议”有些接近,这就是后世所谓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的“八王议政”在努尔哈赤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后,皇太极建立大清国后就适时而衰落。清朝皇帝谨记明朝的亡国之训,紧握皇权,开创了满清13皇朝。这种从“八王议政”到中央集权的转变,恰恰是保证满族以微弱落后的百万人口逐渐统治四亿人口的最重要的权力调控机制,再加上满清建国初期分封汉族领袖为王代替他们统治辽阔的长江以南地区的地方自治制度,有效地麻痹了一个比自己庞大数百倍的异族的反抗意志,从而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强大而有效的帝国中央政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