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朝

孙嘉淦胆敢炮轰雍正 雍正为什么还如此赏识他

作者:未知点击量:736  来源:历史知识网

还不了解:孙嘉淦雍正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嘉淦炮轰雍正,为何还受到雍正欣赏,被破格提拔一路高升?

说起《雍正王朝》中的孙嘉淦,他可以说是铁头娃中的代表人物,自新帝登基后,孙嘉淦因铸钱案进入了雍正的视野,当时朝中百官没人敢道破这件事,唯独孙嘉淦不管不顾,挺身而出,雍正前脚刚夸完老八,后脚就直接打脸,这气的是脸色发青,他当众狠狠训斥了孙嘉淦一顿。

不过雍正在平息怒火后,还是决定重用孙嘉淦,给了他一个都察院监察御史的职位,凭借着铮铮铁骨的形象,孙嘉淦格外受雍正的信任。

当时年羹在军中的势力愈发庞大,孙嘉淦不畏其权势,一而再,再而三的参劾年羹,誓要跟他斗到底,见这个情况,雍正干脆把孙嘉淦派去了甘肃担任巡抚,除了监视年羹的一举一动外,顺便推行行政。

然而没多久,孙嘉淦竟然被年羹给杀了,私自杀死三品巡抚,还是雍正的眼线,年羹无疑是捅破了天,而伴随孙嘉淦的死,也坚定了雍正除掉这位年大将军的决心。

以上的这些都是影视剧的演绎,那历史中孙嘉淦的原型到底是谁呢?标题中笔者已经说出了答案,此人名叫孙嘉淦,因敢于直谏而闻名,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满清三朝元老,今天笔者就为大家带来孙嘉淦雍正之间的故事。

雍正即位之初,帝位还不是特别稳固,他为了允禩一党和未平定的西北战事,是伤透了脑筋,此刻的他必须立威,来确保皇帝的威严,他对信任和熟悉的朝中老人以及潜邸心腹,委以重任,就连被视为最强对手的允禩,都被其推到了总理王大臣、理藩院尚书的职位。

朝中各方势力的平衡,是新权力中心维持稳定和分化异己力量的一种被迫手段。

新帝登基,百官都在各种拍马屁,大唱赞歌,这时翰林院一个级别低的年轻检讨,因为不能进入朝堂贺喜,就送来了一份奏疏,雍正满怀喜悦地打开一看,好家伙,作者孙嘉淦给他提了三条建议: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言简意赅,却针针见血,这简直是在拿刀捅雍正的心窝子。

咱们先来看看这三条建议啥意思?

一,兄弟阋墙,不可调和的政治斗争

雍正即位次日,就命令内阁通知西北领兵的老十四允禵交接兵权,回京奔丧,丧礼还没结束,允禵就被软禁在了景陵读书,雍正当时还不放心,派了马兰峪总兵范时绎去监视。

此外,雍正还将另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允禟、允,一个调去了西宁军前效力,一个罗织罪名拘禁看押。

二,没有捐纳,谁来填补西北军费的严重不足?

捐纳的意思就是朝廷公开卖官鬻爵,当时朝廷为此还一统管理,不同官职明码标价,这是朝廷的一个主要财政收入来源。

清代的捐纳,始于顺治,在康熙雍正年间尤其盛行,虽然雍正对捐纳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手段,但他仍旧乐此不疲,很热衷于这项饮鸩止渴的弊端。

还在藩邸时,策士戴铎就在夺嫡计划中提到:顷者奉主子金谕,许令本门人借银捐纳,仰见主子提拔人才之至意。

说起来,雍正最喜欢的封疆大吏李卫,就是靠着捐纳得了员外郎的身份,才进入官场的。

三,罢西兵是不可能的,雍正会一直进行下去

雍正继承了皇位,也揽下了康熙没有打完的西北战争,他必须靠捐纳才能补充军费的不足,而且只有打赢这场仗,才能证明他的文治武功不弱于先帝康熙

西北用兵,是康熙末年制定的驱准保藏方针,在康熙57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进攻西藏,拉藏汗请求康熙发兵救援,10月,允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军队进驻到了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

这一仗打了整整四年多,战争一度陷入了胶着状态,要是提前收兵,那不就告诉天下人,他雍正没有先帝爷康熙那么勇武的军事才能嘛,所以这一仗在没有出结果之前,只能一直打下去。

允禵被召回京城后,雍正就让年羹接管了西北军队,这个举措,也是雍正想证明自己青出于蓝,也亟须年羹强悍的武力支持。

一介书生孙嘉淦哪了解雍正的深远用意,他操心着皇家团结和国家舆情,但被急需立威的雍正认为是狂言欺君,于是雍正把奏疏传给了众大臣,同时怒斥掌院学士:翰林院怎能容纳如此狂生?

孙嘉淦可以说危在旦夕,他竟敢非议国家既定的战略方针,虽然大清律中没有对妄论国政定刑,但皇帝要是愤怒起来,随便安插一个罪名,都能让他身首异处,最轻也得打几十下板子。

掌院学士吓得不敢作声,害怕说错话,被新皇帝定个监管不力的罪名一起连坐受罚,一旁的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朱轼慢悠悠的说了一句话:孙嘉淦这个人有点狂,但我很佩服他的胆量。

朱大人的言外之意是,新皇御极,正好借一个胆大的直臣彰显帝王的大度无疆,雍正很聪明,故作深沉后,爽朗大笑道:我也很佩服孙爱卿的胆量!

至此,雍正没有砍去孙狂生的脑袋,反而下了调令,让他担任了国子监的司业。

自此孙嘉淦一路扶摇直上,历经无数风雨后,成了一代名臣。

做清流名臣不仅要有过人的胆略,还要有长远的见识,更要敢为人先,临危不惧,这图一时爽利,乃是莽夫的行为,你扎一刀切中要害,也需要一个同样具备战略思维和大度胸怀的领导。

孙嘉淦上奏的这三件事,雍正并没有采纳,但雍正随后却秘密立储,以避免诸皇子在继承问题上重蹈自己手足相残的覆辙,想必这也是受到了孙嘉淦建议的一些发。

雍正4年,孙嘉淦进入了南书房当差,两年后升任顺天府尹兼工部侍郎,雍正十年,他又调任刑部侍郎,同时在吏部挂了侍郎职位。

一肩两个侍郎,是孙嘉淦雍正朝的最显贵官身,从县级领导升任司局级,靠的就是那次大胆的狂论,但成为副部级后,却转任多个要职打转,从这不得不说,雍正孙嘉淦还是特别重视的。

雍正十年十二月,君臣之间闹了些矛盾,当时皇帝接见了任职期满的教习宋稿和方从仁等人,孙嘉淦进言说这六人等皆可重用,雍正一追问,孙嘉淦却又说方从仁难当大任。

雍正很不高兴,怒斥孙嘉淦言辞前后矛盾,于是他旧事重提,说孙嘉淦看起来老实,还将他多次破格提拔,希望他能为国家尽心尽责,没想到他偏执自用,从前屡有陈奏,却不见施行。

皇帝有些小心眼,他很清楚的记得孙嘉淦反对过他的大政,所以他贬斥孙嘉淦滥用私权,任人唯亲。

雍正眉头一皱指示内阁,要对其加以严惩,革职论罪,皇帝发了话,刑部自然不会因为孙嘉淦是侍郎身份就网开一面,加上孙嘉淦性情耿直,早就得罪了不少人,他的对手纷纷落井下石,准备以挟私欺公之罪将他斩立决。

雍正本来是想恶搞下孙嘉淦的,一下子玩脱了,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急忙表态:孙嘉淦太憨直,不会贪求钱财。

要这样杀了一个清官,就是在说明雍正治吏选择性执法,让说了真话的直臣死于非命,即使刑部官员再想弄死孙嘉淦雍正也绝不会答应。

对此,雍正下令不对孙嘉淦治罪,而是让他去了户部银库效力行走。

孙嘉淦从牢房里一出来,就去了新单位报道,而作为雍正的另一个死忠弟弟粉,果亲王允礼正接管了户部三库的事务,他怀疑孙嘉淦从一个实权派侍郎,一下子断崖式被贬为银库的管理人员,肯定是期间不干正事,才会有如此待遇的。

加上孙嘉淦接受审查期间,外界纷纷传言,他表面虽然刚正清廉,背后却沽是名钓誉之辈,这就导致允礼先入为主,觉得这个孙嘉淦收银入库时不会认真,做事敷衍塞责了事。

不信任孙嘉淦的允礼,决定去银库当场视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到了银库,就见孙嘉淦手持着衡量器在称量,与下属吏仆们杂坐在一起,同样在辛苦出力,允礼对他收纳的银两认真核查,足斤足两,丝毫无差。

要说这清官孙嘉淦是皇帝贬下来做苦差事,还是钦差身份?或许只有皇帝本人了解了。

允礼哪懂什么帝王术,他迅速向雍正奏报实情,雍正见此,更爱这位初心不改的直臣,于是又调任孙嘉淦担任了河东盐政,对他提的建议皆下放执行。

雍正还没等将孙嘉淦召回朝廷,便突然暴毙,于是孙嘉淦被委以重任的使命就留给了乾隆皇帝。

乾隆一登基,就把孙嘉淦召回了京城,补任吏部侍郎,两个月后又擢升左都御史。

说来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孙嘉淦的脾气始终刚正不阿,这次他又向乾隆帝师、大学士福敏开了炮,他当着众官员的面,弹劾福敏在查废员一案时,执拗偏执,还经常不到岗。

这次,以允礼为首的总理王大臣集体支持孙嘉淦,称案件的全部责任都在福敏身上,乾隆不想师傅太丢脸,就呵斥孙嘉淦有失大臣之礼,以其不能与福敏和衷共济为由,对孙处以一级降职。

处罚书还没出,乾隆又下令以功补过,两不责罚,让孙嘉淦去了江南充当乡试考官,调刑部尚书兼国子监事,一年后,乾隆又让孙嘉淦掌管了刑部。

乾隆三年,孙嘉淦又担任了直隶总督,当时有不少大臣见孙嘉淦还如此受皇帝礼待,瞬间激发了红眼病,于是针对孙嘉淦的各种栽赃陷害就开始了。

好在有乾隆力挺,孙嘉淦的地位并没有被动摇,后来还他还晋升为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虽说是协办,却掌实权,这就是一份特别的“爱”。

相比好胜的雍正,好功的乾隆在对待孙嘉淦的态度上,却是信任中夹杂了不少利用。

上一个: 战国时期的齐国,为什么能与秦国相抗衡?

下一个: 皇太极去世后,继位的为何是顺治而不是长子豪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