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

揭秘蒋介石身终身幕僚张群

作者:未知点击量:65  来源:历史知识网

张群(1889.5.9-1990.12.14),字岳军,四川省华阳县(今属天府新区)人,国民党元老。早年就读保定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赴日本,就读振武学堂,与蒋介石为同学,其后曾参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1927年起先后任国民政府兵工署长,上海市长,湖北省主席,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35.12-1937.3);之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1938.1-1939.12),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职。抗战胜利后作为国民党方面三个代表之一参与国共谈判。1947年4月到1948年5月任行政院长,后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西南军政长官,行政院政务委员。

image.png

蒋介石的幕僚政治是民国社会独裁政治的一个侧影。张群作为蒋介石的幕僚长达60余年,这在蒋介石的百余幕僚中可谓绝无仅有。有人讽张群为“蒋介石的侍女”,张群自我评价则为“主人的厨子”。

1928年1月7日,蒋介石复职总司令。张群随后回国,继续担任总参议,旋任军政部政务次长兼兵工署长,还兼任过一段时间同济大学校长。

由于张群的推荐,原属北洋时期的政学会成员如黄郛、杨永泰、吴鼎昌、熊式辉陈仪、吴铁城、翁文灏等,改换门庭,积极为蒋介石出谋划策,成为国民党内一个主要的政治集团,人称“新政学系”。这是一个熔旧式官僚、新派学者和政客名流于一炉的松散的政治组织,品质既杂,水准不一,关系微妙。1931年“新中国建设学会”在沪成立,这是“新政学系”走向公开的标志。新政学系中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担任过蒋介石秘书的杨永泰,一度成为宠臣,另一个就是张群。杨永泰被刺杀后,张群成了“新政学系”的唯一领袖。政学系的主要工作,就是拉拢各党各派,增加蒋介石政权的实力。其中,张群起了重要作用。张群蒋介石身边,被称为做“糨糊、胶水工作”,许多实力派、反动党派,几乎都通过张群而与蒋氏结合。所以有些人又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张群是“蒋介石的怀刀”,为蒋氏出谋划策,四处游说。蒋氏经常把最不放心、最难处理的事情交给张群去办理,张群也最能领会蒋氏意图,而不折不扣去执行。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原大战时入关援蒋,都因为有张群的周旋奔波。民社党首领张君劢、青年党主席曾琦等,都由张群介绍给蒋介石。一些地方军阀,杂牌队伍,也通过张群拉拢而依附蒋介石

张群的效劳得到蒋介石的信赖与回报。1928年,蒋介石出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张群任总参议,并任中央政治会议外交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张群当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旋即被任命为上海兵工厂厂长;接着升任军政部第一政务次长,兼理兵工署署长。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张群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月因张定璠放走白崇禧被撤职而出任上海特别市市长。中央执行委员一职,一直连任到国民党的“六大”。

张群蒋介石经营台湾卖命,蒋介石自然对他也是恩宠有加。他是唯一一个敢和不苟言笑的蒋介石在饭桌上讲笑话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张群利用自己和蒋介石张学良的个人关系,为张学良恢复自由而积极奔走。张群张学良在国民党高层官员中最为熟知的一个,自从他们在1930年那次大打卫生麻将、张学良发表“巧电”入关、帮助蒋介石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以后,两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关系。张学良几次到南京,都有张群迎送陪同,甚至在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的时候,时任上海特别市市长的张群也要远赴天津迎接张学良南下参加会议。直到“西安事变”的时候,张学良发表八项主张的电文,公开指责张群为首的外交部的对日妥协,并且在和谈中要求改组政府,结果张群蒋介石的授意下,被迫辞职,自此以后,两人有所疏远,加之张学良被软禁,两人一直未曾会面。直到国民党退到台湾后,张学良移居阳明山,两人再次见面,一笑了恩怨,恢复了交往,成为了晚年的一对好友,张群并且参加了张学良赵一荻的婚礼,见证了他们坚贞的爱情传奇。当时的张群成为了蒋介石张学良沟通的可靠桥梁,蒋介石召见张学良就是由张群具体安排的,而张学良蒋介石的书信也是由张群转达的。蒋介石七十大寿的时候,张群转送了张学良的贺礼,蒋介石也回赠了礼物。在张群等人的努力下,张学良取得了一定的自由,到蒋经国等人当政的时候,张群又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不断给台湾当局施加压力,为张学良的重获自由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张群故居位于台北士林官邸公园,1977年完工,建物约有2百坪、土地面积1121坪,环境十分清幽,2013年公园斥资7百余万元台币维修。2014年6月被文化局列为市定古迹,随即又以活化市定古迹之名,将故居改为蒋中正纪念图书馆,由中正文教基金会得标,市议员质疑,张群故居市值数十亿元,基金会改建蒋中正图书馆后,不但可贩售纪念品,更可开餐厅,但却不用缴租金及使用费,仅需缴营业收入百分之1至5的回馈金,市府简直贱租市产。

单字解释:

上一个: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的过程

下一个: 莎车王请置西域都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