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朝皇帝一共多少位?明朝皇帝顺序表
明朝历代皇帝排序顺口溜:“太祖开天行道”、“惠宗嗣天章道”、“成祖启天弘道”、“仁宗敬天体道”、“宣宗宪天崇道”、“英宗法天立道”、“代宗符天建道”、“宪宗继天凝道”、“孝宗达天明道”、“武宗承天达道”、“世宗钦天履道”、“穆宗契天隆道”、“神宗范天合道”、“光宗崇天契道”、“熹宗达天阐道”、“毅宗绍天绎道”、“安宗处天承道”、“绍宗配天至道”、“文宗贞天应道”、“昭宗应天推道”。
一、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年号“洪武”,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南京明孝陵。
二、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即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在位5年,年号“建文”。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甚至都为他们设定好了名字。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明太祖朱元璋执意立长,立他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子是造成此悲剧的原因。朱允炆生死不明也是朱棣要郑和下西洋的一个原因,寻访惠帝的下落。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后世称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惠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三、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6月1日—1424年8月12日),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杀方孝孺等人,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同时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他统治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死于1424年,时年65岁。在位23年。
原庙号为“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庙号为“成祖”,改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长陵。
四、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明成祖朱棣长子。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当了二十年太子的朱高炽登基,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因肥胖引发的心脏病猝死于宫内钦安殿,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在位期间,立皇后皇后张氏。共有子十人,女七人,其中九子四女成年,长子朱瞻基为他与张后所生。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为人宽厚,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和其家属,平反了许多冤狱,恢复他们的官职,还对跟自己争夺皇位的两个弟弟朱高熙和朱高燧不计前嫌,这一系列措施极大的缓和朝廷内部的矛盾。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俭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后人将他的儿子和他并称为“仁宣之治”。
在明成祖起兵靖难时,朱高炽由于体态肥胖、行动不便,被命留守北京。父亲和兄弟俩在前线战场厮杀,而在北京城的朱高炽也成功以万人之军阻挡了建文帝五十万大军的进攻,守住了北京城。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了皇位,而朱高炽的人生开始转变。在大学士解缙、黄淮等人的催促下,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不过朱棣似乎并不喜欢他,而是对骁勇好战的朱高熙更加青睐。还对朱高炽说道:你要多加努力。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献陵。
五、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初九生于燕王府,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
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六、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以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的各项政策,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成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被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这位经历了“土木之变”,被掳去做俘虏,后艰难归国复位并没有什么建树,反而一生都受制于人的皇帝在临终前,却下遗诏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这样,最终废止了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
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七、明景帝朱祁钰
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宣宗次子,英宗被瓦剌俘虏后被拥立为帝(1449年),年号“景泰”,又称为“景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剌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在位9年时,年30岁。
庙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称为景泰陵。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八、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英宗长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见浚。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
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茂陵。
九、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号“弘治”,宪宗皇帝第三子。1487年即位,在位期间,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史称“弘治中兴”,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在位19年,享年36岁。
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泰陵。
十、明武宗朱厚照rong>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公元1521年),年号“正德”,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母亲张皇后,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
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康陵。
十一、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佑樘之侄,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即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在位46年,时年60岁。
嘉靖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强的一位,他为人非常聪明,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同时也特别敏感,但是也十分勤奋,批阅奏书票拟经常到后半夜。史书评价嘉靖帝为"中兴之主",说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
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永陵。
十二、明穆宗朱载坖
明穆宗朱载坖(1537-1572),世宗第三子,1566年即位,年号“隆庆”。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是明世宗与杜康妃之子,因其母亲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所以很少得到父爱。登基前的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基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尽力辅佐,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但因为沉迷媚药,也服这些媚药助兴,导致慌于政事。明穆宗宽仁大度,勤俭爱民,留心边陲之事,处理都恰到好处,可以称之为明主。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他的一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女人,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无能。万历二年(1574),张居正主持修纂《穆宗实录》,对刚刚过世的穆宗有极高的评价:“上(穆宗)即位,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间,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相比较而言,穆宗的性格确实是正德以后历代皇帝中最谦和的。在他之前,是终日沉迷于道教而略有些变态的嘉靖皇帝;在他之后,是一个在偏激、厌世及对官僚政治的轻蔑中度过30年岁月的万历皇帝。所以,只有明静、宽仁的隆庆帝,才让大臣们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抱负。隆庆一朝,只有六年。但是,其间人才辈出,徐阶、张居正、高拱,都是人中豪杰。在他们的主持下,隆庆一朝倒真是一个太平盛世。
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昭陵。
十三、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明朝第十三位皇帝。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即位时才10岁,年号“万历”,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后期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在位48年,死于1620年,时年58岁,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定陵(唯一被发掘的明十三陵)。
十四、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1620年即位,在位一个月。明神宗万历帝长子,母王恭妃">王恭妃。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光宗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时年39岁。死后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庆陵。《谥法》云:“能绍前业曰光”。
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庆陵。
十五、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末皇帝,光宗长子,年号“天启”。1620年阴历九月—1627年阴历八月在位,年号天启(1621—1627年),故又称天启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父亲光宗在位仅29天便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的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在位7年,因嬉乐过度成病(一说曾落水,留下病根),于天启七年(1627年)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朱由校好木工,又称木工皇帝。即位之后不理朝政,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朝政日益败坏。后金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天启帝有三男二女,无一长成。终无子,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崇祯帝)。
庙号熹宗,谥号“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
十六、明思宗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光宗第五子,1627年即位,年号“崇祯”。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惜乎大势已倾……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加上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杀了众子女嫔妃,登上了万岁山(煤山,后改称景山)。在一棵比人略高的海棠树(一说“古槐”)下,自缢身亡。其时崇祯穿着蓝色的衣服,左脚光着,右脚穿一只红鞋。历朝的末代皇帝,下场都很凄惨,不过沦落到崇祯这个地步,恐怕也算的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时年35岁,死时只有一个叫王承恩">王承恩的太监跟随一起从死。死前留下遗言:“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翻译:我德行浅薄、身体孱弱,以致于上触天怒,受到上天惩罚,但是都因众位大臣误导了我啊。我死后没脸面去见老祖宗,(所以)我自己摘去皇冠,用头发盖住脸。(哪怕)任凭贼人把我尸身分割,(只希望)不要伤害一个百姓。
这段话,可以归结为三层意思,一是“诸臣之误朕”,有推卸责任之嫌;二是“无面目见祖宗”,这是真正痛心的事;三是“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也应是真心话,他毕竟不是一位残暴之君。“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上下5000年,哪个皇帝死前还惦记着百姓呢?一个皇帝死前能说出这种话,也足以名列汗青了。这才是真正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堪比崖山壮士。这也是儒家文化真正的可贵的地方。凭心而论,比起祖父和父亲,崇祯还不算是个昏庸的主子。但我们的规矩,一个朝代的所有弊政,最后都要算到末代皇帝身上。除去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杀袁崇焕外,崇祯也并没有做什么太出格的事情。朝初也曾有过重整山河的志向。不过大明江山的确气数已尽,该来的最终也无法避免。只是崇祯死在贼寇李自成手中,着实令人惋惜。
上一个: 汉武帝当初打下的河西走廊在现代的哪里 名字又是怎么来的
下一个: 姜子牙为什么要封商纣王为吉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