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晋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到底是仁心还是祸心

作者:未知点击量:275  来源:历史知识网

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县人,生于公元211年,卒于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大将军曹爽伐蜀时,以司马昭为征蜀大将军,公元249年,司马昭曹爽并开始专理国政。后司马司伐吴时为都督。公元258年,司马昭被封为晋公,曹髦由于在朝政中理事不能自己做主,心中忐忑不安,于是想在殿上召集百官打算罢免司马昭职务,司马昭不得已杀曹髦,后听从钟会一面之词,诛杀了嵇康、吕安,于是就有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典故。

司马懿病死后,其大儿子司马师专权,曹芳见此想强夺司马师兵权,但是由于司马师预先查觉决定另立曹髦为帝。司马师废掉曹芳,魏国很多地方官员不服从司马师专政,并发生起兵讨伐事件,司马司在镇压途中受伤身亡。司马昭继位后更加专横,曹髦决定先发制人,但是被司马昭收下成济杀掉,后司马昭因为人言可畏,将所有罪行推到了成济身上,对成济满门抄斩。司马昭弑君后,在曹操后代中找了个人接替皇位就是魏元帝。

1.曹髦继位,司马昭在专权中起了警惕之心

司马昭出身于豪族,但是与其它豪门弟子不同,没有沾上奢侈之风,而是积极进取,这在曹魏王朝末年是难得一见。司马司吸取后,司马昭顶替了他所有职位,成为了魏国实际掌权者。曹髦虽然贵为天子,但是由于没有军权,无法掌控其它诸多权利,因此是一个“空头皇帝”。曹髦喜爱读书,本心不坏,这对司马昭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于是害怕军权易手,因此,拥有军权的司马昭时刻充满警惕之心而彻夜难眠。

2.处理降卒充满仁慈之心

司马昭领军伐东吴,率徐、荆等地方兵士约26万将寿春四面围住,当时军中有人谏言速战速决,但是司马昭言道:“寿春城防坚固,兵力众多,急于攻城必然会带来巨大伤亡。”于是司马昭的部署下深挖城沟,同吴军展开持久战。吴军被困城中,继续援军到来,但是此时吴军内部发生了动乱,司马昭趁机攻城,吴军军心涣散,有很多吴军放下武器投降。在对待众多吴军战俘,司马昭统统带至三河就地安置,没有进行坑杀。

3.灭蜀之战充满仁智之心

司马昭在公元259年决定征伐吴蜀两国,统一全中国。在先灭吴还是先灭蜀时,内部展开了一次大讨论,司马昭看到了战略的大转变,分析先灭蜀的有利条件,决定取更为便捷的统一中国之计。司马昭看到了伐蜀中钟会的态度及军事才能,决定派遣钟会西取蜀汉,又名不赞成先伐蜀的邓艾牵制姜维。在司马昭的安排下,蜀国很快攻灭,蜀国后主刘禅开门投降。

司马昭为了保住自己在曹魏的权利弑君,这在传统观点上是大逆不道的精神,但正是由于司马昭积极进取,曹魏政权内部才吹起了一股清新之风,后来攻灭吴蜀两国之战中居功至伟,可以说司马昭不但是一位仁者,更是一位智者。

上一个: 历代皇帝简介以及历史评价:唐敬宗李湛

下一个: 孙策跟孙权到底谁占的地盘更多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