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晋朝

古代的谥号是根据什么来定的?

作者:未知点击量:303  来源:历史知识网

古代的谥号是根据什么来定的?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勋劳自合同萧相,谥法还须比魏徵。”

今人对帝王多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这些谥号既有赞美性的,也有贬低性的。隋炀帝中的“炀”便是一个贬低性的谥号。

为什么能确定“炀”是谥号?谥号是怎么来的?杨广做了什么事让他被评为“炀”这个谥号?作为一项重要的礼制,谥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如今,谥号作为“盖棺定论”的一个称号,也是我们认识古代人物的重要评判标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谥法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并以隋炀帝杨广为例,探究他为何会被评为“炀”这个谥号。

一、谥法始于西周,“炀”为谥号

谥法起源的研究以甲骨文、金文和古文为依据,而甲骨文和金文的绝对年代的确认在学术界本就有争议,古文古籍经过后人的删改,有些也难以辨认出原貌,以至于关于谥法的起源众说纷纭。其观点大致有以下两种:

1、谥法起源于殷商时期或之前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考究在《白虎同义·谥》里称“黄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万世不易,后世虽盛,不能制作。”其主张谥法始于黄帝。清代著名辨伪学者崔述却认为谥法是起源于殷商时期,他在《丰稿考信别录》中指出“至汤拨乱反治,子孙追称之为武王,而谥于是始乎。”

但如今,谥法起源于殷商时期或之前的说法或不能成立。其原因有二,其一,谥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必须用成熟的文字来表达,而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为商殷时期的甲骨文,所以商殷之前是没有产生谥法的条件的,皇帝制谥说是不准确的。

其二,记载了舜时期至周朝历史的《尚书》在其《商书》篇中皆称王为王,称先祖为先王,若殷商时期已有谥号的出现,则不会笼统的将先祖称为先王。也有人认为周武王的“武”为谥号,是其后人因他伐纣武勇之功而以为美号。

但1976年发现的一个簋推翻了这种说法,这个簋的铭文,简单地记述了克商的经过,其中提到了武王这个称谓。克商后第七天,武王仍然健在,由此可见,“武王”是生时美称,并非谥号。谥法起源于殷商时期也是不准确的。

2、谥法起源于西周

这种观点是目前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周武王死时没有谥法可以归到是商殷无其法,但周武王之后呢?

根据考证,在周初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没有谥法。古时流传下来的匡卣,是周懿王时的器物,其上的铭文中已有了“懿王”的称谓,周懿王在世时就这样称呼他,由此可见懿王是尊号而非谥号。而周懿王已是周朝的第七位天子,到他在位时,依旧没有谥法。

但根据史籍,谥法确是产生于西周时期。

《礼记》中称“死谥,周道也。”死后赠予谥号,是周的礼法。

春秋时,已处于“礼崩乐坏”的阶段,周天子已没有绝对权威。一种新制度颁布并广泛实行,需要的时间不会太短。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认为西周就有了谥法,应该可信。

而《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的秦始皇的一段话为西周已有谥法作了证:“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秦始皇说的太古指夏朝和商朝,中古指西周,可见在秦朝时,人们认为谥法起源于西周。

那么杨广作为隋朝人,他拥有时人给予的谥号也不奇怪了,而实际上,杨广死后得到了当时三个政权所赠予的三个不同的谥号。

旗号而追尊杨广,给予谥号“闵”;最后一个是唐王李渊踢开傀儡皇帝杨侑,在长安称帝时追谥杨广为“炀”帝。

有意思的是,这三个谥号褒贬不一,同样一个人,在同一时代得到了不一样的谥号评价,其中原因是什么?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这三个谥号分别代表了什么意思。

二、谥分三类,“炀”属恶谥

谥法规定了谥号,至清代还有谥号这一称号,一般都是根据帝王、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的生前事迹与品德给予其一个中肯的谥号,后人则可根据谥号大致评判古人。谥号大体可以分为官谥和私谥,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行,评定出一个称号,称为官谥。

帝国之谥由礼官议上,大臣之谥由朝廷赐予,足见给谥的隆重庄严。一般文人或者隐士的谥号,由其亲友所赠,称为私谥。其中,官谥由于是朝廷赠予的,更为社会所认可。

谥号关系到死者的毁誉荣辱,关系到社会对逝者后世的看法,关系到死者家族的荣誉,备受社会重视。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和平谥,自周厉王因暴政被给予“厉”谥号后开始有恶谥。谥号也大体分为这三类。

1、美谥,即上谥,为表扬性的谥号,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每个谥号代表不同的品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谥号的字数大多为一个字。

王世充追尊杨广的“明”谥号属于上谥,表明杨广聪慧绝顶,明察秋毫,明辨是非,唯才是举。是一个充满了赞美性的谥号。

2、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多给予受难君主,早逝君主。有怀、悼、哀、思、殇等。“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窦建德给予杨广的谥号“闵”,代表着“慈仁不寿”,慈仁就是仁慈仁爱,不寿就是不长寿了。

3、恶谥,即下谥,批评类的谥号,比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厉”表示“杀戮无辜”,“灵”表示“乱而不损”、“好祭鬼怪”,而李渊给的杨广“炀”之谥号意为“好内远礼”、“去礼远众”。对一个帝王而言,意味着他贪恋美色,背离礼仪,消极怠政,不恤民力。

前面说到,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品行的评价,可以说王世充窦建德李渊这三个人有着自己的判准,站在不同立场上评价的杨广也不一样。

此外,作为想称帝的人来说,这三个人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使用这几个字追谥杨广的。而之所以后世一直称杨广隋炀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唐高祖李渊成为了最终的统治者。

三、炀帝恶名,流传千古,政治原因是一,品行原因是二

那么,李渊为什么要把“炀”谥号给予杨广?不仅是因为杨广本人品行,也因为李渊需要借助杨广李唐王朝正名。

2、但被追予为“炀”,也有杨广自身的原因。杨广好大兴土木。其最著名的事迹是修建了南北大运河,按照现世的观点来看,南北大运河有其功,它的开通促进了两岸城市的发展,但本质上,是隋炀帝压迫劳动人民进行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先后调发三百多万人修建大运河,引发了大规模人民的不满。

第二件大兴土木事项则是决定迁都洛阳,不能否认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治,洛阳的地理位置让粮食的运输与供应更为便利,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但其为了洛阳的建都,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建都,且隋炀帝年年出巡,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可见百姓劳役之重,而隋炀帝却是一个好大喜功,贪图享乐之人。

3、征战未休,大兴酷刑。隋炀帝对外不断征讨,征讨了吐谷浑,契丹,突厥等地,其中还三次出征了高句丽,极大的浪费人力物力,造成多个家庭家破人亡,百姓叫苦不堪。同时对内改革刑罚,严厉征税。百姓无处申诉,只能聚集成为盗贼。

隋炀帝制定更严厉的刑罚,要求不论偷盗的严重与否,即刻处斩。百姓转而聚集攻打城邑,隋炀帝因为盗贼不能平息,就制定更加严酷的刑罚。大业九年,又下令要求没收盗贼家眷和财产。隋炀帝制定了车裂、头悬挂示众等刑罚,更有凌迟的酷刑,命令群臣割受箭刑的人的肉来食用。

此外,各郡县的官长也作威作福,任意决定百姓生死。百姓抱怨不停。

单字解释:

上一个: 三国时期被称为武圣的关羽,真实战斗力有多强?

下一个: 司马懿说诸葛亮的致命弱点是什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