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无疑是失败者,而荆轲的失败,也是燕国太子丹的失败,当然也是燕国的失败。但是后人还是对轲刺的评价很高。这应该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关系。
战国时期是社会上任侠最盛的时期,侠士们并无什么高尚的政治价值观和理想主义,也没有被现代人拔高的什么国家、民族、自由、正义至上的信念,他们只有知恩必报的侠义情怀和行为。他们不惜个人的生命而重视名节,讲究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因此荆轲才明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义无反顾的赴秦践诺,才在刺秦王之际不瞬间杀死秦王而坐失时机酿成灭国大祸。
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略,就是源于人们对秦王的偏见,汉是取代秦的朝代,其书史必定要极力贬低秦始皇,才能表明本朝的圣明,所以自汉司马迁《史记》始,中国史书都有沿着这一贬秦的思想,进而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诗词歌咏。那么荆轲的行为正好符合这一思想,荆轲自然就成会一名功败垂成的英雄。
其实从燕太子丹的决策开始就已决定了这次刺秦会是一大败局。其一他并未对荆轲进行过考察,仅凭田光一言就对荆轲深信不疑;其二他对荆轲的言听计从,并没有深思熟虑的精心策划,献樊将军之头和燕地地图以取秦王的相信,未免太幼稚了,万一秦王不予接见岂不前功尽弃? 其三,以一国之安危系于刺客一人之身而不作任何军事上的准备,更不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所为。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简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对我们现在来说,用好人和坏人来评价刺客和秦始皇,显然是不客观的。不光是我们,历史上有写明人对这件事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比如说,陶渊明盛赞荆轲的侠义勇烈,柳宗元则批评荆轲的浅见寡谋。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非要下一个结论,见仁见智才是最好的。
上一个: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简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