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渠梁,即秦孝公,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他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下面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春秋时代,秦国是西方霸主,但是秦穆公一死,秦国便开始衰弱,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陷入内乱。
尤其是河西之地被魏国占据后,秦国几乎被中原诸侯淡忘,昔日的春秋霸主,已经沦落为西方蛮夷。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了改变秦国落后的现状,他向天下发布了诚意十足的《求贤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在这种情况下,商鞅来到了秦国,以“逆民之情”的霸术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在随后的二十年里,主持秦国变法,取得了卓越成效。
暂且不说民生、军事、财政等方面,仅举个外交的例子,商鞅变法之前,中原诸国认为秦国是西方蛮夷,不屑与之会盟。
公元前354年,也就是商鞅变法的第四个年头,魏惠王放下架子,主动约秦孝公到杜平会盟。
公元前342年,商鞅第二次变法的末期,秦国被周天子赐号为“霸”,中原诸国纷纷派使臣来贺。
商鞅推行变法二十年,不仅“秦民大悦”,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军队实力也大大增强。
在这二十年里,秦孝公和商鞅这对君臣珠联璧合,解决了一个个难题,建立了异于常人的深厚友情,这份情谊甚至影响到了秦国君位的传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一病不起,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秦孝公便将秦国君位禅让给商鞅。
《战国策》有记载,“秦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君主继承制大多采用父子传承,不论是中原诸国还是四方蛮国大多如此,因此秦孝公要把君位传给商鞅的行为显得相当反常。
或许是出于本能,或许是没有时间细想,商鞅当场便拒绝了,然而事后再回想此事,后怕得大汗淋漓。
为什么呢?商鞅的脑子并不笨,他知道自己在秦国有相当高的地位,也颇受秦孝公的信任,但是还没到禅让江山的地步。
其实在秦孝公病逝前五个月,有个叫赵良的人求见商鞅,指出他的一些缺点,并劝谏他趁早隐退,除了老生常谈的得罪贵族之外,商鞅还有两个问题。
一是不懂教化,不知道用教化劝善百姓,而是一味动用严刑酷法,百姓积怨已深;
二是言行不一,一面用新法逼迫别人遵从,一面自己又极尽奢华,僭用仪仗,在商地南面称君。
商鞅也知道带来了危害,所以每次出门总有数百个身穿盔甲的护卫跟随,要不然会沦落成苏秦被刺的下场。
既然如此,秦孝公为什么要把君位禅让给商鞅?原因其实很简单,战国中后期有过禅让思潮,而秦孝公是个明君,所以禅让给商鞅并非心血来潮。
1993年,湖北郭店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一篇《唐虞之道》,明确提出“禅也者,尚德受贤之谓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禅让思潮。
这种思想不仅只是一种主张,还赋予了行动中,比如战国中期,魏惠王便打算禅让给惠子。
《吕氏春秋》记载,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
最著名的要数燕国的子之之乱,起因是燕王哙想学尧舜禹等圣人,便将君王之位传给权臣子之。结果导致燕国政权不稳,齐国仅仅用了两个月便攻陷燕国全境。
《史记》记载,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虽然商鞅害怕,但对安全没有太多担忧,大不了投靠魏国,毕竟自己知道许多秦国机密,可没想到的是,襄疵竟然不允许他进入魏国。
没办法,商鞅只得重回商邑起兵,最后兵败被击毙,尸体拉回去被车裂。
下一个: 胡亥和扶苏相比 谁才是秦始皇心中的继承人
相关阅读